近日,中國科學家基于基因組水平數據研究顯示: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組成。這意味著,中國大鯢的保護面臨著重大調整,亟需進一步評估和改進。
該研究是由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、中科院動物進化與遺傳前沿交叉卓越創(chuàng)新中心車靜研究員、張亞平院士及羅伯特?墨菲 (Robert Murphy)教授團隊領銜的多個國、內外研究人員參與的合作成果。該成果于北京時間22日凌晨發(fā)表在國際學術期刊《當代生物學》(Current Biology)上。
娃娃魚“五兄弟”首次現身
中國大鯢,俗稱“娃娃魚”,是中國特有珍稀野生動物,同時也是世界現存兩棲類中體型最大的物種——體長可達2米。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侏羅紀時代,在全球生物多樣性資源保護中占據重要的地位,堪稱 “水中大熊貓”,是國際(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)公認的極度瀕危物種。
長期以來,中國大鯢被認為是一個物種。相應的保護措施也是基于這一認識而實施。然而此次研究發(fā)現顛覆了這一傳統(tǒng)觀念。自2007年起,車靜等人帶領的團隊用10多年的時間在全國范圍內共收集到70個野生和1034個來自養(yǎng)殖場的中國大鯢樣品,并在基因組水平對中國大鯢的野生種群開展了群體遺傳學分析。
研究結果意外發(fā)現,中國大鯢并非單一物種,而是至少包含5個物種,它們之間存在著“生殖隔離”(顯著的遺傳分化)。研究團隊暫時將這5個物種定義為陜西種、四川種、廣西種、貴州種和安徽種來做區(qū)分。各物種間分化時間保守估計約為4.71-10.25百萬年以前,這5個物種之間的分化就像人類和其近親“黑猩猩”之間的分化時間那么長,屬于有較長分化歷史的典型物種。
中國科學院院士、動物研究所研究員魏輔文表示,在這樣一個備受關注的大型兩棲動物中突然發(fā)現如此多的隱存物種是令人震驚的,這得益于基因組等新技術的應用。該發(fā)現對于中國大鯢的保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。
現有保護措施或加速其滅絕
車靜研究員介紹,物種是制定保護措施最基礎的分類單元?;谶^去的分類知識和常規(guī)的做法,在保護區(qū)劃分、人工養(yǎng)殖、增值放流等一系列的保護過程中,中國大鯢長期以來被當作一個物種對待,且沒有區(qū)分不同地理種群。“這是無可指責的,但從目前的研究結果來看,現行保護措施隱藏巨大的風險。若不及時調整,不僅有的物種不能得到保護,還很容易使小種群物種受到其它物種的基因侵蝕,甚至被取代,造成巨大遺傳資源損失甚至物種滅絕。”
據了解,為了保護這一珍稀物種,我國政府在就地保護和人工增殖放流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。至今全國已建立48個涉及保護中國大鯢的自然保護區(qū)。為了增加野生種群,政府組織開展了人工放流增殖活動等保護行動。與此同時,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動下,大量野外種群被非法捕撈并被買賣進入養(yǎng)殖市場。
這就造成了目前中國大鯢保護的困境:在野外很難看到野生種群,養(yǎng)殖場內卻保存著成千上萬的個體。
車靜表示,研究團隊在對養(yǎng)殖場隨機取樣分析中發(fā)現,全國養(yǎng)殖場有78.82%的個體是“陜西種”,占據了絕對優(yōu)勢。
車靜認為,現有中國大鯢的保護策略和措施亟需進行評估和改進。比如,對于小種群物種要優(yōu)先保護;應加強遺傳技術的應用,建立不同物種的技術標準,規(guī)范養(yǎng)殖市場;禁止未經遺傳核查的無序放流,在遺傳鑒定的基礎上,方可開展各物種原產地的繁殖放流。
責任編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