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在世,每個人都在忙忙碌碌,不可否認的是,人生狀態(tài)并不相同。
強者恒強,弱者更弱。
(資料圖)
一個人的生活狀態(tài),跟他的認知層次有很大的關(guān)系。
底層人拼盡全力求溫飽,中層人拼手段獲得光鮮生活,頂層人依靠思維和布局,就把資源掌握在手里。
《遙遠的救世主》原著中有這樣一句話:“讓井底的人扒著井沿看一眼再掉下去,會不會讓他患上精神絕癥?”
把人生的階層說得非常清楚,一個人如果認知不改變,即便財富放到他面前,也抓不住。
01.底層人的生存邏輯是什么?
底層人就是沒有背景,沒有學歷,依靠出賣勞動力掙錢的人。
比如王廟村的村民,他們忙碌一年,可能連給孩子交學費的錢也沒有,馮世杰從村里走出去,在縣城開了一家汽車美容店,他在村民眼中就是成功的人。
村里人遇到難處,都會找他借錢,三百五百的也不多,但能解決燃眉之急。
面對這樣一個生活陷入困境的村子,丁元英給他們指了條出路:“忍人所不能忍,能忍人所不能,在夾縫中求生存?!?/p>
要想跟標準流水線的產(chǎn)品搶一個市場份額,就需要你拿出更低的價格,和更高質(zhì)量的產(chǎn)品,付出常人所不能承受的勞動值。
這也是王廟村翻身的唯一機會,《遙遠的救世主》書中有這樣的描述:冬天是農(nóng)閑季節(jié),但王廟村的這個冬天卻沒有閑著,最直觀的景象是,蹲在墻根下曬太陽的人少了。
他們?nèi)引R上陣,生產(chǎn)出了高品質(zhì)的音響,讓市場對手想破腦子也猜不到,他們是怎么做到把成本壓倒那么低的,于是給他們按了一個“不公平競爭”的帽子。
這也相當于給了王廟村一個機會,把他們的產(chǎn)品推到了世人面前,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力,贏得了一個增加收入的機會。
王廟村的農(nóng)民簡單淳樸,他們不會講大道理,但遵循一個法則:多勞多得,真誠待人。
因為如果你?;?,做出來的產(chǎn)品質(zhì)量不過關(guān),就沒人接手你的半成品,你就把貨壓在手里了。
論聰明,他們比不上劉冰,沒有辦法獲得更好的機會,但他們用勤勞和踏實,得到了過上更好生活的途徑。
生活中,這樣的人很多,比如那些送快遞、流水線上的工人,沒有太好的起點,但只要找到一個靠譜的老板,依靠自己的踏實努力,學一門技術(shù),也可以得到穩(wěn)步發(fā)展,讓家里人過上不錯的生活。
02.中層人的生存邏輯是什么?
中層人有更高的學歷,與之相對應(yīng)的是眼界和格局。
他們考慮問題更有遠見,哪怕暫時吃點虧,也愿意為后面的人生鋪路。
肖雅文是一個公司的助理,她留過學,熟練掌握中文和德文,可以輕松自如做口語翻譯。
她在公司解體時,自費買機票去見閨蜜,讓芮小丹幫自己老板租一套房子,這樣的做法實在令人費解,她的理由足以看出思維的與眾不同:“他這個人一眼看不透,有機會留在他身邊,就多了一雙眼睛,可以讓你看到不同的世界?!?/p>
后面的發(fā)展,證明肖雅文的判斷是準確的,人都念舊情,肖雅文業(yè)務(wù)能力一流,在丁元英需要的時候,第一時間想到的人也是肖雅文。
肖雅文通過提前布局,獲得跟丁元英建立聯(lián)系的機會,也全程信任丁元英的眼光,在格律詩公司遇到危機時,果斷買入公司百分之五十一股權(quán),成為公司的大股東,也一舉從打工仔躋身為公司負責人,搭上了格律詩發(fā)展的快車。
這樣的機會轉(zhuǎn)瞬即逝,也是劉冰、葉曉明判斷失誤,一念之差就是幾百萬資產(chǎn)的價值,他們的差距就在于思維的判斷。
葉曉明和劉冰是聰明之人,他們看得到機會,也知道丁元英是高人,但在可能的危機面前,他們?nèi)矶耍瑩淖约簳蕴潯?/p>
而肖雅文基于對丁元英的信任,又深入王廟村調(diào)研,得出結(jié)論,問題并不復(fù)雜,復(fù)雜的是人固有的認知。
跟肖雅文有同樣格局的人是馬主任,馬主任是正天集團的一個小人物,他看人很準,信任丁元英和韓楚風,哪怕韓楚風拒絕接班,他也堅定守在他身旁。
后來韓楚風成為正天集團董事長,他也跟著升為總經(jīng)理,有一件事,可以看出他辦事的機智。
肖雅文想要退掉倉庫,因為合同沒到期,她去跟馬總經(jīng)理商量,馬總經(jīng)理爽快答應(yīng),除了退租金,還多給了一個月的違約金。
肖雅文不好意思,馬經(jīng)理這樣解釋:“倉庫不愁租,這錢會從承租方掙回來,對方還感謝我給了機會?!?/p>
這就是會做人,這邊讓肖雅文欠了一個人情,那邊又給了承租方面子,而且還沒有讓公司受損,真可謂八面玲瓏。
中層人的格局,都是閱歷和學識打開的,他們有機會見更多的人,也懂得人脈的重要,會在適當?shù)臅r候,給未來鋪路,也能獲得更好的發(fā)展。
03.頂層人的邏輯是什么?
有人打了這樣一個比喻:
站在一樓,你看到滿地的果皮紙屑,站在10樓,你看到道路的繁華,站在20樓以上,你可以看到無限風光。
位置不同,看到的風景也不一樣,中層人再蹦噠,也跳不出如來的五指山。
頂層人的核心競爭力,是思維和布局。
就如丁元英,他在為王廟村謀劃出路時,就已經(jīng)算好了公司發(fā)展的每一個節(jié)點,并且把時間掐得都很準。
原本一個沒有品牌競爭力的產(chǎn)品,在他的規(guī)劃下,以柏林、巴黎、倫敦為依托,讓產(chǎn)品有了躋身世界前十的機會,然后讓克雷斯當打手,伯爵公司落井下石,逼得樂圣公司只能跟格律詩合作。
有了樂圣的市場,格律詩就能獲得快速發(fā)展,這些常人只能想想的事,丁元英可以通過步驟一點點變成現(xiàn)實,這就是布局的厲害之處。
很多人知道丁元英是高人,希望通過他有一個好發(fā)展的人也不少,但真正掙到錢的不多,關(guān)鍵在于思維和判斷力。
丁元英曾提出“文化屬性”這個詞,他認為一個人做事離不開思維模式,強者在于不斷利用資源提升自我,弱者總想“等要靠”,缺乏獨立的思維,也是失去機會的關(guān)鍵。
《遙遠的救世主》曾被改編為電視劇《天道》,豆瓣評分高達9.1,可見網(wǎng)友們的喜愛,有網(wǎng)友在看《天道》時,會邊看邊做筆記,里面的隨意一句臺詞,都是可以傳承的金句。
有些話反復(fù)看,反復(fù)揣摩之后,會給你打開一扇思維的窗,當然,改編的電視劇有很多刪減內(nèi)容,原著更能讓你感受到閱讀的暢快。
《遙遠的救世主》不僅僅是一部小說,還從人性的角度,給我們剖析每個人不同命運的根源,讓我們反思,如何克服人性的弱點,讓自己在危機中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。
小說的作者豆豆,一共只寫了三本書,分別為《背叛》《遙遠的救世主》《天幕紅塵》,有人說這三本書是一個系列,也分別闡述了三種做人的境界。
《背叛》是小我,為了掙錢可以不擇手段。
《遙遠的救世主》是本我,在自我提升的同時,還無償幫助著別人。
《天幕紅塵》是超我,完全不追求物質(zhì),而是達到精神層面的滿足。
我看了3本書后,感覺不管是在情感上,還是對事業(yè)的態(tài)度,都有了新的看法,也許不會一下子做出大的改變,但思維不一樣,處理問題的態(tài)度也會不同,我們發(fā)展的機會也自然多一些。
責任編輯: